沈帥青:聖誕老人不存在? 勿扼殺童真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12/07 00:1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美國一名小學教師因向學生解釋聖誕老人不存在,惹來家長聲討,更懷疑因此被學校辭退。童話故事有助兒童心智發展,大人與其讓孩子幻想破滅,不如善加引導。

新澤西州小學Cedar Hill Emementary School的一名代課老師,早前曾在課堂上向學生解釋聖誕老人、復活節兔子等全是虛構人物。當地家長得悉後,紛在社交媒體上予以譴責,並與「聖誕老人」合照,以安慰孩子。當地校區周三向家長正式道歉,並表示肇事老師已不在該校任教。

西方社會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,便是萬萬不可打破兒童對聖誕老人的幻想。支付平台PayPal在2015年,曾在英國播放一則廣告,顯示孩子獲得的禮物皆是出自父母之手,而非聖誕老人,原意雖是感謝父母,卻反被逾200個家長投訴。

更甚者,由美國及加拿大軍方組成的北美空防司令部(NORAD),在其官網上設有追蹤聖誕老人的頁面,供全球兒童實時跟踪聖誕老人由北極出發派禮物。此傳統的起因,據悉乃是50年代曾有幼童錯誤致電司令部表達聖誕心願,當時負責的美軍上校Harry Shoup清楚來龍去脈後,通知工作人員需告知兒童聖誕老人的去處。

外國大人不願戳穿此類「善意的謊言」,只為保住孩子童真。實際上,童話故事對孩子成長有莫大裨益。美國兒童心理醫生Matthew Lorber表示,兒童活用想像力,是個人發展中再正常不過的一環,亦有助他們培養創造力。

此外,大部分經典童話故事皆有正面意義,聖誕老人的雛形便是樂善好施的歷史人物聖尼古拉。心理學家Sally Goddard Blythe表示,童話故事中常見的邪不勝正等主題,有助孩子樹立誠實、勇敢、善良等優良價值觀,又指故事暗示的方式比起直接教學,更有助他們分辨對錯。

家長一般不願與孩子談性,多因羞於啟齒,童話亦可成為切入點。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舉例指,白雪公主隨便接受他人贈予的食物,可反映其安全意識不足;家長亦可透過問孩子相關問題,例如會否與從不相識、只是替其破解魔咒的人結婚,以打破性別定型。

家長亦毋須過慮孩子在童話中不能自拔,美國心理學會指出,絕大多數孩子在8歲時已能看清現實,不再相信聖誕老人等角色。心理學家Kristen Dunfield建議,孩子若在此年齡階段提出疑惑,家長可善加引導,例如反問如何知道聖誕老人是否存在,慢慢培養批判性思維。

虛構人物的教育作用,更不止限於幼兒。西班牙華倫西亞大學在2012年一項調查中,發現多達4成中學教師認為科學教科書內有科幻人物,可提高學生學習熱誠。

港孩比起西方兒童更早熟,或因本地文化更講究現實,試問多少孩子真的相信月球上有嫦娥月兔?童話角色的教育意義非凡,還望大人珍惜童真,讓孩子能做一回孩子。

童話故事有益兒童

  • 教導正面觀念︰大部分經典童話故事皆有邪不勝正的主題,心理學家Goddard Blythe表示兒童可藉將自己代入角色,對於對錯觀念有較深刻的認知。
  • 幫助處理問題︰據生物學家Richard Dawkins,兒童可透過觀察故事角色的決策及後果,培養批判性思維;兒童心理學家Bruno Bettelheim亦表示,童話故事中的兒童角色總能打敗邪惡,有助兒童紓緩負面情緒 。
  • 促進親子關係︰香港小童群益會發現71.2%的本地家庭設有親子共讀時段,有助建立良好親子關係。

撰文 : 沈帥青